2011年7月19日 星期二

危險!置身事外。想像,置身其中

早安

最近讀了一本書裡面提到人的學習有分三個區域最內圈的是舒適區、在外圈是學習區最外圈則是恐慌區,而想要進步的則要再學習區才有效。這意味著,在自己容易應付或習以為常的練習當中是不會進步的,換句話說就是,嘗試不同的思考,刺激自己有新的想法,或許這就是進步的一線曙光

然後,透過陳老師的信件回來看之前STUDY的紐約HIGH LINE PARK的圖,我發現實際進入建築一年後的自己,看事情的角度有了很不一樣的變化,我開始以第三人稱(設計者、使用者、第三人稱則是旁觀者)去閱讀案子,也就是說我既不置身其中也不太會去思考設計著原本在想甚麼,單純從結果來解讀




結果論的結果,是阻礙了學習的機會

剛提到的舒適區,其實就是在一個既有的了解之下對事情去下判斷,往往得到的答案是已經存在的現象,然後因為它的存在,危險的事,你竟然也相信接受這項事實了,學習到此結束....沒甚麼好談了

請試著,想像,置身其中


回過頭來,我沒看到甚麼
由於HIGH LINE的表現法,第一時間吸引了我的注意,下一個想法就是想去研究它試圖說甚麼、怎麼說,然後我要怎麼用在自己的設計上面,這個地方基本上應該沒錯,但是有一個很大的盲點,也就是開頭提到的錯過了設計者本身的思考,因為著眼的地方是後段的結果而那些部分或許還不是出自建築師之手...

然後,我要看甚麼
仔細回想一下這一路走來自己看建築的觀點,似乎太巨人化(像是在玩樂高)了,少有置身其中的現場感,如此才會有以某個建築師的作品或思考模式來發想設計的危險行為

因為你置身事外

你忘了要創造人使用的空間,他們要在裡面談戀愛、買消夜、巧遇甚至謀殺,原來,這不是就是生活嗎?設計的過程,我們參考案例同時利用生活經驗去解決問題,但是這還不夠阿,因為如果就現有的知識就想要去解題,那麼在那些身經百戰的老師眼裡只不過是一件西裝穿在嬰兒身上,說真的自己也得不到甚麼好處,學習到的只有對某個案子或建築師的些許了解,所以之前我在懷疑自己到底是喜歡建築還是喜歡創作,對我來說這是很關鍵的問題。
因為它帶我走向建築,卻同時限制了我,如果想要進步就必須離開熟悉的舒適區,試著走向未知的學習區,也就是回到每個空間設計師的原點,生活是甚麼?

梵谷曾說:相較於藝術,我更重視生活




在華麗的建築世界中,我又再一次迷失了自己...又再一次看到自己

期許自己要加油、要勇敢

2 則留言:

  1. 來自陳老師的鼓勵,請牢記在心

    "不再讓既有的_經驗_觀點_帶著自己走

    而是不斷的_體驗_思考_展翅上騰__探索無崖

    加油"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