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8日 星期一

表現法案例_SILVER FACTORY BY MECANOO ARCHITECTEN



SILVER FACTORY BY MECANOO ARCHITECTEN


平常設計課還能說因為時間不構的關係,所以表現法很粗糙,但在畢業設計這個理由是不成立的,自己在做畢業設計的時候深深感受到這方面的問題。說道表現法,常常有人認為不屑,但說到底,如果用了正確的技法,不但能夠表現甚至超過設計本身要傳達的事情,更可以節省時間,專注於設計,以下這篇文章內的表現法很全面,可以參考學習

1.基地圖面



2.建築與環境的效果圖



3.夜晚與白天的光



4.剖面圖上的樹和空間的配色雖然有點奇怪(不夠綠?),但樹型不會太搶調





圖片資料來源 :

SILVER FACTORY BY MECANOO ARCHITECTEN
Location: Kongsberg, Norway Architect: MecanooArchitectenProject Team: Mecanoo Architecten, Code Arkitektur, Buro HappoldArea: 24.000 mq. Client: Kongsberg City Council Year: 2012 Award: First prize competition for a Knowledge and Cultural Square









2014年4月16日 星期三

10 Ways Design Students Fail Projects and How to Avoid Them


最近在閱讀關於景觀的相關資訊時看到的文章,描述了為什麼在學生時代我們的簡報是有可以改進的空間,除了簡報的呈現本身還擴及到了學生生活,比方說像是時間如何安排等等...

1. Objects and features

2. Indecent proposal

3. Bad timing

4. Talk is cheap … so stuff your face

5. Devil in the details

6. The Offset generation

7. A matter of principle and element 

8. ‘Cause I just like circles, that’s why

9. Did you read the small print?

10. I love your Caesar salad, but I actually ordered steak

相關連結 :

10 Ways Design Students Fail Projects and How to Avoid Them

Landscape network




2014年1月14日 星期二

為什麼東海B組是讓你挫賽三年半都值得念的研究所?

畢業設計做完後一個月的午後,東海B組招集人修哥和我們班一行八人,約在學校圖書館樓下的伯朗咖啡館聊著東海B組的學程與畢業設計的想法與建議。

原本以為會因為老師主觀意見比較強的關係,難有機會表達想法,但卻意外的老師很願意聽我們每個人的想法,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討論的過程中,也讓我回想起這三年半下來東海建築所教我的事...



思考上的整合訓練

如果要真的對業界表達我們學到了甚麼,肯定是個大難題,原因不在於沒學到甚麼,而是那些訓練比較像是思想上的培養,也因為這樣難以表達。還記得一下時,設計老師曾對我們說過,東海建築教育是個完整的教育,訓練我們的思考和看待事情的方式,這個在外面反而是比較難學到的。

學程上,以六個設計課程為主軸,每個設計為期半年,最後一年則是用來製作畢業設計,對我來說畢業設計是將這三年半所學融合自己對建築的看法所做的大綜合,很值得一試,聽說不少學士後建築碩士的學校還沒有這樣的學程。

以大學部花五年培養一個建築人的時間來看,B組的時間相對有限只有三年半可以磨,所以暑假的時光就顯得更加寶貴,五個暑假當中,咦!不是三年半嘛為什麼會有五個暑假,其實是在確定考進東海B組後到距離開學之間的那個暑假課程,也就是預先開課的意思! 這個暑假主要是在對建築的一些基本了解,第二個暑假則是實作的工作營,校方與外面單位合作以搭建一比一的空間為主的實構築,過程除了會面對到真實的材料之外,甚至還需要和業主溝通想法設計才得以進行。第三個暑假,我們到事務所實習,在實習前可以準備自己希望學習的方向,針對那個方向投事務所甚至是國外的也有機會,透過實習實際了解第一線的建築戰場的樣貌。

必須說,這樣三年半的學程中大多是學而難精的,許多東西大多是停在"知道"得階段,但在時間上來看這也是必要之惡,學會判斷、學會思考,在茫茫建築當中甚麼是自己該去面對的問題,以及在這樣多元的要素下,如何學會整合?這也是課程表單上沒列出來但卻很重要的技能之一。



熱血的大學部就在你身邊

學士後建築碩士,意味著跳過大學部獲得碩士學位但又必須去面對大學部的基本學程,這時候老字號的東海大學部,就成了我們學習的夥伴之一,除了課程上的共同修課之外,就在旁邊的大學部也有許多機會彼此交流,去看看對方在做甚麼在想甚麼,常常在畢業設計的時候上下動員,不管你是大槍、小槍、游擊槍,來幫槍就可以學到更多!

自己設計的時間都不夠用了拿有時間去幫別人做設計? 是阿,這也是要學習的地方啊,時間緊迫的情況下如何去安排自己的時間,甚至在選擇的過程中了解甚麼是自己想要的,據我所知,還是有不少人每一年都幫槍,當然也不是沒有人選擇不幫槍的,全看自己怎麼思考這件事情。

這幾年的學習當中,幫了幾位不錯的老闆,讓我看到不同角度思考空間的可能性,除此之外時間的掌握該如何拿捏,在整個畢業設計中會遇到那些問題...等等都是學習的機會,就看你怎麼把握。特別要提的是一年級剛進來那一年的洪文雄競圖(可惜那一年是最後一年),為期一個禮拜的設計中整個建築系上下動員,大夥鬧哄哄的,參與過後在看到大家呈現出來的東西還真是嚇了跳,心裡有種"原來有人這樣想空間啊!"的感覺。



整個校園都是你的修練場

六個設計課程下來,其中就有兩個是從自己學校作為基地出發,用學習的過程讓我們重新看待習以為常的風景。東海的地理環境位在台中邊緣大肚山上,學派上文理參半,除了建築上的工法反映出兩者的不同之外,也可以看到不少人文活動在校園各地展開。有名的路思義教堂之外,地處山上的東海自然地景與建築之間的關係也是一個重點。
老實說,因為最後一整年都在做畢業設計的關係,時間比較彈性,得以三不五時抽空出來散步校園,體驗紙上談兵之外建築更真實的一面,漫步在校園的過程當中,覺得建築不只是在紙上所畫出來一筆就可以交代得過去這麼簡單,對材料、對工法、對人、對環境,都必須串聯再一起才行,許多地方也值得停下來想想,如果是我來做的話,這個地方會怎樣怎樣的。


修哥 : 做畢業設計誰不挫賽,就看你怎麼挫!

過程中挫賽次數就竹繁不及備載了,設計過程當中總是起起伏伏,心靈和身體上的摧殘在所難免,過去唸東海前許多學長姐就常說,念這個很辛苦喔~現在,我想我應該不會這樣告訴學弟妹了,因為這根本不是用言語可以表達的,說了也是白說,進來走一遭體驗看看便是。

以上就是三個值得念個三年半的好理由,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三年半六個設計課下來真的遇到許多很棒的老師,師資挑選上雖然可能很難做到每一界都讓學生滿意,但可以感受到的是,在這方面系上也一點都不馬呼。

上面所說的都是告訴我們,好耶!東海是個可以成長的地方,我想要進來學習!
這個是學校給我們的,但是另一方面,我覺得學習是相對的,要感受到系上所提供的資源首先應該是我們也還以其力,相對下來,教方也可以感受到學生學習的欲望,自己就會丟出更多東西來,如此良性的互動下去,上面所說的好理由才真正成立。








最後,其實還滿感動的,幾年的體驗下來發現東海有許多老師願意像修哥這樣坐下來聽學生說話,雖然幾年累積下來的制度要改很難,或許這就是常常聽到有人在說的"東海的包覆"但像這樣彼此溝通有個了解在心態上慢慢調整。態度上,有的時候我們自己也必須像個研究生該有的樣子,勇敢地說自己做到了甚麼,然後跳出來表達想要甚麼,老師和學生都拿出熱血的態度來才是良性的發展。








2013年11月16日 星期六

食安問題

今天早上去了一家常去的燒餅店吃早餐,因為常去所以烤燒餅的師傅也都知道我要吃甚麼了,簡單一句"一樣",就這樣直接走到座位上坐下來,不一會現做的燒餅蛋就送到口中,拿在手上暖呼呼的燒餅,尤其喜歡他們家用傳統烤箱烤出來的層次口感。離開時跟師父道謝,牽車準備離開,回頭看到師傅正露出滿足的笑容用力得揉著麵團。

在這樣心情底下做出來的食物應該會比較少有食安的問題吧。

試想如果我們對吃進口裡的東西心存感激,然後也將這個心情回饋給做這份食物的人,那麼他們還會想要偷工減料嗎?

2013年7月30日 星期二

讀癮 // 幸福建築




"設計建築,就是強迫自己拋棄一切自以為早已知道的事情,把我們本能反應背後的機制耐心拆解開來,承認關電燈或者打開水龍頭這類日常舉動其實具有神秘難解的複雜性"


Alain de Botton

p.286

2013年7月22日 星期一

[轉貼] Google最重要的女人:忠於自己的工程師──麥克菲索

她無意向全世界證明她有資格擔任這樣的角色……因為她已知道,自己值得

原文出處 : Google最重要的女人:忠於自己的工程師──麥克菲索 from WIRED

Google最重要的女人:忠於自己的工程師──麥克菲索

By CADE METZ   | 22 七月 2013
麥克菲索(Melody Meckfessel)與4歲女兒合影

曾經,麥克菲索(Melody Meckfessel)衣櫃裡有兩種服裝,一種是穿去Google上班用的,多半都是連帽T恤、T恤和牛仔褲;另外一種是富有女人味的上衣、裙子和洋裝,也是她下班後的面貌。
「我20歲出頭時在多家新創公司待過,接著進入到了幾家較大的軟體公司,最後進入Google直到現在。」麥克菲索說道,「這些年,大多時間我是辦公室唯一的女性,處在一群男人之中,後來很多方面也都習慣了。」
忠於自己
不知何時,她丟棄這樣的區別並開始穿自己喜歡的衣服去上班。麥克菲索有些不願討論這個問題,只說她很清楚要做這樣的改變。不是為了證明什麼,麥克菲索只是遵循本心,「我只是想每一刻都忠於自己,但那也意味著我在工作的改變將多於私生活……這不只是穿什麼去上班的問題,我希望把我整套價值觀帶到辦公室。」
美國職場性別比例失衡情況以科技界最嚴重,這是不爭的事實。根據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報告,國內軟體開發人員只有約20%是女性,而另一份研究指出,受電腦工程教育的女性人數正在下滑。有時種差距情況帶來的影響可大可小,而也因為多數電腦工程師皆為男性,女性就失去定義科技界文化的機會。
改變Google
情況可以有所改變,麥克菲索與其他的工程師不同。Google每位工程師使用的編程工具都是由麥克菲索負責的團隊來修正管理,該團隊可以說是Google電腦工程的核心,她說:「如果這些系統停擺,Google也會停擺」。
女性在Google仍屬少數,但其努力彌補性別差距的作法是業界少見,已經離開現為雅虎執行長的梅爾(Marisa Mayer)、廣告部副總沃西基(Susan Wojcicki)都是例子,至少麥克菲索是這麼說的。
她說:「Google珍視多樣性,是能夠自由表達的企業……這也是它能創新的原因之一。」麥克菲索負責的這些開發工具不對外開放,因為Google政策如此,將這些工具視為企業機密。
根據協助打造這些工具的工程師卡魯斯(Chandler Carruth),這些工具在企業內用了好幾年,直到麥克菲索接手後才開始出現改變。
卡魯斯說,她讓Google的開發工具具有「產品觀點」,強調雖然這些工具只在內部使用,但還是要視為發布出去的產品,把它們當作是工程師要用的「產品」,工具間要整合、外觀要好看,這些都是以前沒人注意的。
她的才華之一就是善於處理人際關係,卡魯斯接著說:「她來之前,我們的團隊沒有重點。但她和我們都不認識,基於人類本能大家對她的戒心都很重,不過她不在意大家把她看成局外人,反而凝聚了整個團隊。」
另外一面
麥克菲索還有另外一面,同樣打破人們對工程師的既有印象,她是個單親媽媽也是業餘的釀酒師;她忠於自我,不被任何身分牽著鼻子走。女性同事兼好友史塔德(Kelly Studer)說:「她無意向全世界證明她有資格擔任這樣的角色……因為她已知道,自己值得。」
因為工作時間長,麥克菲索在家的時間儘量都留給女兒。

麥克菲索同時也是一名釀酒師

2013年7月21日 星期日

活在夢想裡

人生的路上時而迷失時而找到方向,然後又再度迷失....




原本應該忙碌的一周,我卻都在玩樂....先是參加小朋友的工作營,再來是和家人去日月潭度過兩天的時光,心想,不是說好要當作放鬆嗎? 可是心裡多少有些事情掛著...

那就是正在進行的畢業設計,這個Project目前正處在從甜蜜的概念進入現實的設計階段,不知道為什麼做起來就是有些不快樂

為什麼不快樂呢? 這不是你最喜歡的"建築"嗎?

是的,我想我可能迷失了方向,把眼光放在錯誤的地方以至於太過僵硬

是嗎? 是不是有些事情該退一步來思考看看,問題是出在建築設計,還是你對建築的看法?




兩天一夜的旅行尾聲,從日月潭載著家人來到台中,眼看著心理的依靠就要回去加上前晚露營沒睡好的他們,心裡多少擔心,期待停下來喝一杯咖啡休息一下再開車回台北,當然我自私的想法是希望他們能多陪我一下。但是,冷酷的時間打斷了這樣的想法,終究還是得放我一個人在台中然後他們趕快回家免得塞車。

不想目送他們離開的我,趕緊關上車門後轉身離開。不直接回家的話,就去那家遠本想去的咖啡店,看來腳步很知道我在想甚麼!


走進咖啡店,人比想像中的少正合我意簡單的點完飲料後往書架走去,要看甚麼書好呢? 翻了翻平常愛翻的雜誌又放回去,想法忽然轉變,今天想要在這裡看完一本書,於是抽起一本書沒太多想就回到位子上嗑起書來

這本書叫做 [生命咖啡館] the why are you here cafe

書中描寫一位工作事業有成的人,每天卻過著相同的日子而感到無力,向公司請了一個禮拜的假打算來個[重新充電],旅途開始就事與願違公路狀況導致原本的計畫被打亂,誤打誤撞來到了這間the why you are here cafe。一頓餐、一些朋友、幾段對話,顛覆了這位被社會定義為成功的人的想法。作者以接近迷幻的手法架構著整個故事,但是那些過去常常被嫌是八骨的"大道理"就這樣自然地流入故事中、流入我的心中....然後有些事情產生連結,改變。



過去我一直相信所謂的成功有一個實踐方程式 : 夢想 > 目標 > 計畫 > 執行

簡單來說就是當你有個夢想的時候應該要怎麼做才能讓他得以實現。這個想法並不是我想出來的而是在考大學那年無意間聽到的一段演講,這一相信就是八年的光陰,也可以說一直支持我走到今天。

但是今天以前的我累了....累在那個遙不可及的夢想,總是希望達成一個目標後更接近夢想一點,期盼這樣能夠帶來一點成就感然後繼續往前進,當目標沒達成的時候就用一些附加的手段來安慰自己,比方說送自己一個小禮物藉由物質來試圖滿足自己,下場就是錢花光了,然後打算再去賺更多的錢來填補自己空缺的心靈,漸漸的目標就變成了簡單的兩個字"賺錢",夢想也就越來越遠了。

看完這本書後,我打算為自己打造一個新的方程式 : 夢想 = 執行(目標+計畫)

(注意 : 這不是那種政治正確的成功方程式,至少對我來說)

首先是釐清自己存在的目的,那麼接下來在做的事情就會和這個(存在的目的)息息相關,然後開始會有目標、計畫,有了存在的目的之後"執行"就成了夢想的本身,也就是活在夢想裡。

不管需要多久、不管會不會很累、不管會不會成功,都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已經活在夢想裡了,只要清楚自己存在的目的每天都是夢想。


人生的路上時而迷失時而找到方向,然後又再度迷失....

直到明白為什麼而來的目的後,全世界都會開始幫你實踐你的"夢想"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