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4日 星期日

跨越 在視線與歷史之間 府中景觀陸橋


一個城市因交通網絡的聚焦而產生活動,而人潮帶動商機 
但隨著交通中樞的遷移,人潮轉向,所遺留下來的是人們的回憶和新的生活開始 
板橋就是一個這樣不停變動的城市。 

板橋的興衰史依序分為前站、後站及新站 
有記憶以來,母親牽著我的手連拖帶拉的塞進火車中送我去補習 當時的火車站正是板橋後火車站 
為了逃避補習 母情總是會誘之以利 帶我走進後站商圈 先來個吃吃喝喝加玩樂 
現在回想起來,記憶裡的後站就是人擠人,好不熱鬧啊 

但隨著年齡著增長,年邁的老火車站面臨遷移的命運,後站商圈也漸漸的落寞 
除了為了搭車而經過後站,這裡的記憶漸漸從腦海中流逝 
少了年輕人,後火車站商圈看起來,更加蒼老了 



後來捷運站進駐(捷運府中站),人們又開始回到這片夢土,商圈開始活絡起來 隨著捷運的逼逼開門聲響,大批的人潮流入後站送走一批又一批,直到深夜,還是人潮不斷,頓時產生老火車站變年輕了的錯覺 。











繼捷運站後 人潮遽增,與之對應的交通工具(陸橋)就是這次分享的主題


府中景觀陸橋 
建築師 廖偉立
時間 2009年至2010年5月11日
地點 台北縣板橋市縣民大道與重慶交叉路口












多元化的移動方式 讓行動不便的人也能上天橋過馬路










通往路橋的方式,相較於一般天橋踩階梯的方式之外,更多了電扶梯和垂直升降的電梯 
現場拍照的那天巧遇一位孕婦,眼睜睜看著天橋的階梯似乎正在猶豫著要不要走上去, 
然後轉眼間就看到電梯 興然的按下開關,就這麼輕鬆地上去了 。


   如此一來,孕婦便不用看著馬路上的小綠人倒數,趕著過馬路了,真是貼心方便啊!


隨著身體高度的移動 視線景觀全然不同 想不到原本習慣的都市有這種表情 






板橋縣民大道                                                    板橋後站 老火車站原址


裝飾v.s.便利 

即便陸橋造福市民 得以安全的渡過虎口,以商業的角度來說 也為後站引入商機
但其華麗的外表免不了讓人懷疑其方便性和裝飾性的矛盾並存。











人們拿著相機以陸橋和板橋後站和影 像是用另一種角度偷走過往後站的青春年華 ,不知道這樣的景象 再過個二十年後還可以看到嗎? 





高低差起伏,讓人走在陸橋上有飛翔的錯覺,但是如果伴隨著些微的晃動感可就令人不安了... 














視野與歷史


視野



關於視線,不得將過往所見的天橋拿出來比較一番,以往天橋的,設置為的是讓人車分離兩方便,以行人的角度來看,就算腳下的景色再特別,也不至於停下來欣賞,反而是逗留在天橋上的人令人覺得奇怪。
說到底,天橋不過就是另一條道路,點與點之間的線連結,所以才沒必要駐足的吧,可是在這裡,這樣對天橋所下的定義就被推翻了,人們開始在陸橋上產生了活動、拍照、閱讀 、


擁抱... 就連天橋本身的設計就像在告訴經過的人們 ''停下來看一看吧 妳一定沒看過這樣的後站喔'',
或許未來可以聽到朋友間相約的地點 就在這座景觀陸橋上也說不定呢! 











歷史
陸橋中隨處可見板橋的過往,像是後站商圈的藝廊,方便外地來的旅人,及時掌握旅遊重點
另一方面,對於從小生長於此的居民來說,看到這樣的設計可說是相當貼心感動









































關於府中景觀陸橋的報導和分享 


精彩的夜拍
啟用時的報導
2006/07/21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