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6日 星期二

馬諦斯的怨嘆與期待_北京當代MOMA(Linked Hybrid )的現況



        在北京兩個月的實習中,Steven Holl的Linked Hybrid  前前後後讓我跑了四次可說是北京建築之最,也許是北京入秋的清爽氣息給這個案子加分不少,但是種種歡樂的氣氛底下可能萬萬沒想到第一次來到這裡的經驗卻是相當失望的...
原因可能要從對他的期待說起,Steven Holl 當初以馬諦斯的畫作為概念,初衷是希望將原本社區大樓地面層的公共活動藉由連結空橋的方式將活動帶到空中串聯起來,再更進一步的說法是,打破西方獨棟社區大樓的閉鎖性,將北京人過往家家戶戶串門子的經驗移植到這棟現代建築之中。

Henri Matisse  Dance (II)   1910

       好有趣的概念阿!! 還在學校讀到這個案子的時候就下定決心,有一天必須來這裡看一看才行...所幸這個夢想在這次北京實習中得以實現 ! 搭著公交來到這個位在北京城東北的區域,嚴格來說這裡的交通並不方便,就連最近的公交下車後還要走上半個小時才會抵達,沿路可見整個東城區被快速的拓展,天際線所勾勒出來的盡是現代的建築樣式,而Linked Hybrid正是其中一員
雖然親眼目睹心裡很是驚喜,眼光往下一帶,腳底下所踩踏的盡是未清潔的紙屑垃圾,而橋下的老人們正以他們看似一貫的方式坐下來對弈交談,在這裡看不到一絲設計的意圖但他們確實很熱絡愉快




開放的建築,封閉的體制

中式圍牆、警衛、禁止進入 !? 一連串的突發狀況,馬上把剛才的興致掃得一乾二淨,好在朋友的提醒下才知道要進入這裡必須用看電影為理由才得以進入參觀,當初說好的開放性,就在警衛的監視下不攻自破。好不容易來到社區之內,圍繞著中心電影院的則是九座主要的居住塔樓,其中一棟的形式還與其他不同是以圓柱透明玻璃外衣,一問之下才知道那是為了提供外來旅客居住的酒店塔樓,由此可見當初Steven Holl 對於這裡作為一個都市的開放劇場是很期待的。那這麼說來能夠進入這裡參觀應該是要感謝電影院才是,這座形狀像似兩顆鑽石相崁的電影院,就內容來說可以用台北光點的規模來理解,提供各式各樣的電影,除了放映之外裡面更有租借影片的服務,樓下的書店更是進駐在大陸相當有名的庫布里克書店,綠色的書櫃搭配深木色的地板,打上黃光就是書店最佳的氣氛。









斷臂的舞者

坐在社區中央的涼亭可以感受到池子上的漣漪徐徐吹過,撇開那些水池上突兀的鴨舍不談,其實這裡還蠻舒服的。休息片刻,準備前往重頭戲,在巨人舞者的手臂上穿梭於群棟大樓之間,但是期待的心情再一次被警衛給澆了一桶冷水,說是現在還沒對外開放所以禁止參觀! 一時無法相信的我們還向當地的居民確認那些"手臂"現在是否還有在營運,驚訝的是現在的狀態的確全數暫停開放,據說現在是將手臂的連結處用門將手臂"截斷",就連住戶也無法使用參觀,天啊這是怎麼一回事?難道西方的美好概念在大陸封建的體制下,留下的設計只剩表象外殼? 說真的脫去"手臂"不談這不過就是傳統的社區住宅罷了。忽然一陣對建築深感同情的想法就這麼鑽出來,設計師花了大半的心力創造出的空間,就這樣被現實或者體制給輕易地斬除,就這樣拖著無奈的心情結束了與 Linked Hybrid 的初次見面....





將手臂連起來

就在北京之旅即將結束的前一個禮拜,心裡對Steven Holl的同情想說給他和自己一次機會,再去闖闖看吧! 經過上次的教訓這次已經有所準備,態度從容地走進社區,居然警衛連問也沒問就讓我過去了,當下增添了一點信心,就在這時候看到有人拿著裝修器材走進電梯,心想是不是上面正在裝潢,這樣就代表有機會可以進入內部窺探了!果然,好在裝潢大哥在我的無理哀求之下終於答應帶我上去參觀,而且這一上就是來到"手臂"之中!
        電梯門一打開,刺眼的陽光經過了十一樓的黑暗後顯得特別強烈,等到視力恢復後才確認這裡的確就是整個空中環狀動線的起點,貼近窗邊一看視線與"手臂"平行,心情隨即有如跳舞般的興奮,好像自己跟這些建築群連起來似的,裝修器具底下不難看出第一個手臂的功能應該是階梯展演空間,而穿過手臂來到的就是架起手臂的居住塔樓,有趣的是在這裡的尺度並不會忽然開放而斷掉手臂的空間尺度,反而是利用服務空間的置入將空中走廊的空間尺度延續,那些服務空間不外乎是一些吧檯、廁所和儲藏室,正當一路往前探索時眼角的餘光發現閃爍的水體,那是游泳池而他所在的位址正是其中一支"手臂",比較之下果然這隻手臂顯得粗壯許多顯然是要承受水體的重量,又再一次硬拗說服了管理員讓我進入還沒對外開放的游泳池,同樣的作法以居住塔樓作為泳池的服務空間,像是更衣室、置物間甚至按摩室,一連穿擠壓的小空間後開放,泳池位在空間正中央,其餘兩旁是休息躺椅區,這樣一來在室內也可以享受到陽光,而整個社區和都市就成了這另類泳池的兩片寫實風景。













        還是可惜整個環遊動線在中間便無法前進了,雖然失望但也算值得了,一想到這樣的概念正在真正的被實現心裡總算對建築恢復了一點信心,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這樣開放的公共性對住戶的私密需求在空間的操作下巧妙的避開了,除了特定的塔樓能夠進入空中公共動線其餘則是住戶專屬,一個開放性的概念底下,其實背後必須考量的層面是相當複雜的,往往超過建築空間設計者的期待,我想就連Steven Holl下回來北京看到自己的作品是這麼樣的封閉想必也很崩潰吧!

其實在北京這樣的例子隨處可見,奧運以後這個充滿機會的城市成了西方大師一展身手的舞台,但是往往體制還來不及趕上設計造就了許多華麗外殼的裝飾建築,這些標榜"現代的"建築內部概念運作上大多有問題,所以你說他現代嗎? 我倒覺得反而現代的很可惜,因為去除那些概念之後炫麗的造型淪落為裝飾甚至是浪費,讓這些建築成了沒有內容物的容器,但是值得期待的也是因為他是個容器,在未來等到體制的水龍頭打開後這裡就成了真正能運作的容器。午後,與那些進出塔樓的裝修工人道別後心裡充滿期待地離開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